我五一假期在老家待了一周,跟周围亲友尤其同龄人和兄弟姐妹接触了不少,其中有个表姐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,我觉得也是实在的。她说,目前还家庭贫穷的青年人、大学生,主要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努力,好吃懒做。
表姐没说原因,其实可以理解,因为在过去30年里,不需要学历就可以赚钱的年代主要就是1990年至2020年,这二三十年即使父母错过了买房好时机,但工资的购买力还是蛮高的,且打工中对高学历的要求并没有那么明显。如果一个18-30岁的人,TA的家庭在2023年非常贫困,那主要是因为父母比较懒惰。当然不排除其他特殊原因,总之这个推断大体只是正确的。
整体看来,财富积累需要一个过程。之前我也说过,我考察了成千上万的人,在国内体制内和体制外,这两种职业道路一般会特征相对分明。
(相关资料图)
但他俩也可以互相切换,难度各有不同。我们将切换(跳槽)种类总结下,无非就是如下四大类。
1,体制外跳槽;2,体制外跳进体制内;3,体制内换工作;4,体制内跳出来。一般都认为体制内比较稳定,收入情况是前低后高,但好像现在起点也不算低了,不过仍然不及体制外的上限。
最近有组数字,大家参考下。在2022年,我国财富总量大致为790万亿元,国有资产360万亿,占比45.6%,1%的富人财富290万亿,占比36.7%,9900万中产阶级财富110万亿,占比13.9%,剩余13亿人财富30万亿,占比3.79%,大致这样一个财富状分布态。
这是中金的一份财富分析报告,按比例计算的话,最普通阶层的13多亿人的财富总额,在社会总财富中的占比为3.79%,大多数人确实还是比较贫穷的。这里大家看我经常说的“贫困一生”,不是空穴来风。
当然,这也代表着一定的贫富分化。
社会一次分配不公的情况,从这个数据中就能一眼看出。
但无论如何,你个人是要努力的。我推崇你先走职业经理人道路。
当然,你不在大城市,我则推荐你进体制内为好,从财富积累的角度来说,也是如此。
我们看这样一个模拟情况如下图。
抛物线ABC,模拟的是体制外道路,看起来工资高,但比较苦逼,身心俱疲的样子,而且中年后尤其接近退休C点时,不断下降。
射线AD,则是体制内道路,不需要跳槽,稳扎稳打,但是一开始基数不高,年轻人进去后容易有无力感,就是“感觉一眼望到了头”,对于觉得自己能力强的人来说,很是难过,也容易出现祥林嫂。
最终两者所赚得的财富多少,体制外其实就是上图旋ABC包着的面积,体制内则是直角三角形ADC的面积。
这个ADC的面积,在每个城市实际上接近是个定值,如果你在体制外想赚到比同龄体制内同学更多的财富,则你要么提高你抛物线顶点B的绝对高度,比如同学在老家体制内年入20万的时候,你在杭州阿里年入100万,要么你拉长A、C两点之间的距离,其实就是退休后还为孙子、为儿子甚至为自己继续打工。
我幽哥提倡的当然不是后者,而是鼓励你年轻时就为冲击最高的B点而努力,有时外包岗位、996加班、工作不能摸鱼、起早贪黑、租房住、大城市的“二等”居民、忍辱负重,我甚至都是鼓励的。
今天不是讲的体制内外生存法则,而是结合人生而言,无论你选择体制内外,你的人生主要开销在于买房、生娃、养育、充电、再就业、看病、养老、投资等这些重要场合,这些是花钱的事,最怕没钱时。而且,物价和房价并不会因你个人情况而降低单价。
很多人只生一个孩子,也有生二胎多胎的。我根据大量数据,假设俩女同学在一线城市,模拟下她俩的整个职业人生的收入如下图。纵坐标为年收入,横坐标为岁数。
29-30岁对于女性会有一个收入下降期,主要受生育影响。
如果后面再就业顺利的话,可以在38岁达到一个新高。
此时如果再来一次生育,则也是一轮比较大的收入下滑。
最终,都在40-46岁之间有一次很成功的跳槽,则她俩年收入的峰值大致可以分别达到80万、55万,此后在退休前下行。
以上年薪都是按照一线城市2023年不变价计算的。二线城市打七折,省会数字则打五折。
如果我们模拟男性以及不生育的女性,大致趋势图如下。
这个虽然顶点更高,但也是曲折的,因为考虑了中年危机。
所以,各位对于自己未来的打算,要有一个基于个人收入的认知,不要盲目投资。
当然,挑选对象也是如此,在你收入下行期间,会有断档即没收入的时候,尽管我们曲线图中没有体现。
以上都是理想状态,实际概率20%,群友努力下可达80%。
本文并不简单,花了我大量的数据分析精力和时间。财富现状确实存在一些甚至极大的不平衡,但你先从自己的点滴之间迅速开始积累为好,不要抱怨,从而走上下路到中路再到上路的职业之旅,其实也是C男C女甚至D男D女走向A男A女的过程。
大家参考昨天势商的《35岁改写人生,还来得及吗?》,千万不要放弃自己,或者有什么心魔。光着急没用,要在于行动。
最后,祝福各位群友的财富都不断增加,至少好于去年的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