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当前,我国消费市场呈现恢复增长态势,消费韧性强、潜力大、活力足。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努力多年的上海,如何通过文化、商业、旅游三种途径,把握好上述消费增长趋势,备受关注。
(资料图)
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、上海市市场学会会长陈信康对上述问题已研究多年。日前,结合“五五”购物节、上海咖啡文化周、上海国际电影节等重要活动接踵而至,陈教授整理了自己近期的思考所得。
吸引外来购买力是一项重要能力
研究上海如何实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多年,今年,我对上海在两个时间节点的市场消费数据表现格外关注。一个是春节,另一个就是刚过去不久的劳动节。
据搜狐城市数据,今年春节7天长假期间,上海共接待游客1002.29万人次,旅游收入166.4亿元。经折算,每位游客平均消费约为1660.02元。在2019年,每位游客在上海的平均消费为1446元左右。
今年“五一”5天假期期间,上海共接待游客1564.94万人次。这5天假期吸引的游客要比春节7天吸引的游客增加了几乎一半。但游客虽然增加了500多万人次,旅游收入并没有相应地增加一半。如果按照人均消费来看,“五一”5天假期期间的人均消费反而比春节7天期间的人均消费还要少一点。
怎么看待这组数据比较后得出的结果?我认为,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:第一,来沪游客日均消费并不会因为假期时间拉长而摊薄,也不会因为假期紧凑而增加。如今的消费者已经逐步形成理性选择的消费行为习惯、日常消费需求也很方便就能得到满足。在这样的前提下,节假日期间仅靠单纯的出行、旅行,对消费的拉动、刺激效应并不显著。简单来说,更高品质、更有特色的“深度游”成为文、商、旅行业必争之地。
第二,随着我国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出恢复增长态势、民众生活出行便利度普遍回归常态,游客的选择十分多元。在大家可选的目的地和娱乐休闲项目都十分丰富的情况下,在各地纷纷为吸引游客消费铆足劲的高竞争格局下,如果一个城市对外来游客没有形成明显的、吸引力十足的消费目的地和特色消费活动,相应地,它在游客日均消费数据上就很难有特别亮眼的表现。
对于上海来说,既然提出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,提出了要成为“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综合性消费城市”,就要更积极地提升自身对外来购买力的吸引力,努力拓展盈利上限。换言之,能不能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就看能不能吸引更多的外来购买力。这里所说的外来购买力包括来自长三角、全国各地的购买力,更包括来自海外的购买力。
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只是商业流通领域的追求,更是上海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要求。上海的都市型经济要实现稳定的、可持续的长足发展,消费就必然要成为能够带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。为此,吸引外来购买力就不只是一种策略或者选择,而是必须下功夫提升的重要能力。
利用高端资源的集聚优势提供高品质生活体验
今年“五一”小长假期间,很多朋友外出游玩归来普遍跟我反映,各地在接待外来游客的能力和服务意识方面均有明显提升。尤其在那些以零售见长的商圈、商街,硬件、软件、线上线下虚实结合能力均有升级。“回过头来看,我们上海的商圈、商街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优势了。”对于大家的反馈,我一点都不意外。
良性竞争的基本原则一定是扬长避短。所以,在我看来,上海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一定要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去考虑。现阶段的上海有两个“优势”可以扬长:一个是“利用高端资源的集聚优势”,一个是“提供高品质生活体验”。
上海的高端资源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。一个是零售。我们有这么多的商业街区,有传统的,也有新潮的,而且,上海零售实体店的营业面积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。我们在这一类资源上有一定的优势,但是这个优势已经在弱化,甚至很可能一转眼就不复存在。
相比之下,上海未来能够真正集聚优势的高端资源主要有文化、艺术、体育、教育、医疗。其中,上海在教育、医疗资源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,但它们不在市场消费的范畴内。能够从市场消费的角度去讨论的,就是文化、艺术、体育等,而文化、艺术、体育恰恰是能够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生活体验的重要领域。
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体验,对于上海提升对外来购买力的吸引力绝对是有帮助的。比如,上海最近举办的咖啡文化周不仅让公众知晓,上海目前的咖啡馆数量已经超过了8500家,特色各异、创意迭出的各路咖啡店家、咖啡师、咖啡达人、咖啡品牌,更让大家看到了高品质生活丰富多元的可能性,看到了上海快节奏生活以外的多重面相。喝咖啡可以是优哉游哉、享受生活,可以是激发创意、鼓励交流,可以是海纳百川、博采众长……如今,上海已拥有全球数量最为可观的咖啡店。假以时日,如果上海能够提供更丰富、精彩、多元的高品质生活体验,相信一定能够成为全球最热门的旅行目的地之一。
高品质生活的特征大致有三。第一,无形的精神消费的比重逐渐超过有形的物质消费的比重。第二,人们愈发追求个人感受和体验的达成。消费中的跟风现象会有所减少,更多消费者按照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认知来考虑自己的消费选择。第三,对标国际高水准。尽管国际上关于何谓“高品质生活”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,但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知识、对美、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,对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是相通的。对于这样一些大家共通的需求和追求,值得每一位有志于为大家打造更高品质生活的专业人士考虑。
而且,文化、艺术、体育之所以能够成为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生活体验的重要领域,还在于这几个领域的资源具有一个特点——很难进行简单的复制,且对这些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大都需要同时进行。
我们去听一场音乐会、看一场展览、观一场体育赛事,人必须在场,身临其境的感受无与伦比、无法替代、无法复制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样的资源就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。既然,相比国内其他城市,上海在集聚这些高端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和基础,就没有理由不形成自己特点、做大做强。
文商旅变“流量”为“留量”的关键是联动发力
很多朋友曾与我讨论:我们上海不缺文化、艺术、体育资源,为何这些年吸引外来购买力的能力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和增强?
我们讨论下来的结果是:上海有资源,但是不同资源之间缺少联动,没有联动发力机制。因为没有形成联动发力,我们所有的行动往往是分散的,很难形成合力。
举最近的例子。前不久,历时3个多月的“从波提切利到梵高——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”正式闭幕。自1月17日开展以来,超42万人次的观众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,刷新了国内博物馆收费展览参观人数纪录。据悉,其中超60%的观众来自外省市,15%的观众参观了两次以上。有一位观众最为特殊,在一个月里观看了12次。高端文化展览的吸引力可见一斑。
我也买了票前往,由于我的职业敏感,在排队等候入场时就特别留心了几个现象。比如,前来参观的外来游客至少占了一半,但他们绝大多数仅仅是为了观展而来,看完展就直接回家了。这意味着,当我们的展览好不容易把他们吸引到了上海,却没能成功地把他们留下来、多停留一些时间。
如果这些游客能在观展之余,到附近的其他展馆、商圈、商街逛逛、休闲、消费,到有特色的餐馆体验服务和美食,继而在周边的酒店留宿一晚,第二天再到上海的其他展馆、创意园区、主题乐园等游玩一番,岂不更美?在我和朋友的想象当中,上海不缺可以为外来游客提供价值的商品和服务,但由于我们的展馆、商圈、酒店等之间缺乏联动,缺乏有意识的精心策划,无形之中很可能就与自己的目标顾客失之交臂。这是很可惜的。
如何体现联动?如果让我来策划的话,我会设计一条名为“美丽心灵之旅”的活动主线。从波提切利到梵高,是一条很长的时间线。这条线不仅串起了西方美术史,也串起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活变迁。同理,我们在让游客观看展览之余,何不调动与展览有关的商品、创意文化、酒店餐饮资源,让其有机会体验一场内容更丰富充实的“美丽心灵之旅”?
比如,在离上海博物馆不远处有上海大剧院、上海音乐厅。它们不仅是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,也曾是众多著名艺术家的舞台或停驻之处、上演过或者正在上演质量上乘的演出。它们可否与画展联动,办一些相关主题的沙龙或演出?可否把演出票与画展的门票做一些联动设计,提供套票性质的优惠?
在离人民广场不远处有和平饭店、国际饭店,它们可否为持有画展票根的观众提供“特供优惠”?周边的餐厅可否为画展作相应的衍生,开发一些有特色的大餐、套餐?周边商圈一些以进口商品、艺术类商品为特色的商场,可否专门挑选一些商品与展览互动,甚至是专门组织货源、策划商品特展?这么一路联动过来,消费者一定能够获得物质和精神双丰收,快乐地满载而归。
这让我不由联想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丁香路的东方艺术中心。过去几年,受疫情等因素影响,东方艺术中心的特色项目“世界十大交响乐团来沪演出”一度暂停。据悉,6月,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将亮相东方艺术中心,开票后48小时即告罄。当此类珍稀的演出资源即将如约而至时,相关的主办方、周边的商圈、商家是不是也可以提前策划起来、联动发力,为消费者们提供无与伦比的高品质生活体验?
我曾在东方艺术中心观看过多次国外顶尖交响乐团的演出,其间目睹浙江、江苏的旅游大巴一辆辆开来,把演出结束后的观众一车车地接回。怎样创造条件和机会,让他们在上海停留得更久一点,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。背后的核心,我想,就是文、商、旅深度联动。
据我所知,来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的不少海外乐团住在附近的酒店。在不影响演奏家们正常演出和休息的情况下,通过大师班、工作坊、学术论坛等活动的举办,让观众、市民和艺术家们有更多的互动,让艺术爱好者、本地艺术家、艺术专业的师生和专业艺术家们有更多切磋、交流的机会,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。这方面好的经验同样值得文、商、旅行业的从业者学习、借鉴。
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助消费者省时省心
文、商、旅要实现更深层、积极的互动,必须有一项功能完备的“基础设施”。那就是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。
从理论上来讲,人的购买欲望是需要被激发的,日常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需求的触发更是如此。对于现代人而言,要想获得高品质的生活、精神享受,更是需要通过高品质的信息发布来获取。这体现到文、商、旅领域,就是需要有一个高品质的、高集成度的信息平台。
我们到国外知名旅游城市去,大都可以通过所在城市的门户网站迅速定位到类似的网页。其本质上就是这个城市的文、商、旅统一信息平台。这样的平台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服务意识、服务水准和对待外来游客的态度,与商业化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站并不矛盾。
如今,外来游客想到上海来旅行、看展览、看演出、住酒店,似乎只能靠自己根据活动目的地一路摸索,或者靠浏览博主、达人的推荐文章顺藤摸瓜。这不是说不可以,但无形中增加了游客获取有效信息的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,这个问题本可以避免。而且,进一步来讲,由于没有一个权威的、统一的信息平台,无形中也限制了游客对自身需求的想象力、无益于他们更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解决方案。对于商家和各种文、商、旅目的地而言,也错失了比较集中的获取潜在客户、结识潜在合作伙伴的机会。
事实上,信息平台同时也是服务平台。只要组织、设计、规划得当,一个平台就能解决信息集成、信息联动、热点推送、交通指南、服务检索、解疑释惑、投诉反馈等多种功能。这在技术上也不难解决。如果基础性质的服务工作做好了,对于上海吸引更多外来游客、提高游客满意度一定会有所助益。也许,我们现在不是没有相关的信息发布平台,它们更多散见于各种传播介质、渠道,那么,我们就更要在宣传和推广这些平台方面下一番功夫,方便外来的游客知晓。
商业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作“顾客资产”。简单来说,无论是顾客本身,还是顾客的满意度、认可度、意见、建议,都是可以助力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“隐性资产”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上海包括文、商、旅在内的优势资源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,向顾客敞开怀抱。如此,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才能有一个更为扎实的基础。
(编辑:李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