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出差期间,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:“哥,能帮忙找一张戏曲节的门票吗?”真是既意外又惊喜,意外的是,没想到戏曲节门票竟然也如此紧俏;惊喜的是,原来有那么多的人关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。
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在乡村的人而言,小小的戏台,远比如今电脑游戏的诱惑更大。每当听到演戏的消息,不啻于过节一般,特别听到开场锣鼓声时,一边扔下碗筷,一边在母亲“这熊孩子,路上慢点”半责怪半嘱咐声中,一溜烟跑向简陋的戏台。运气好一些,在戏台的两个角落找个空位趴在那里;去的较早的小伙伴,可以到后台看演员化妆,有时还会得到糖果,凭借这两项“资本”,足以成为当天无可争议的“孩子王”。散场之后,也不闲着,女孩子会披上蚊帐和枕巾扮演公主耍水袖,男孩子会找出来竹竿甚至把铁锹的把柄卸下来当金箍棒“大闹天宫”,个别小伙伴,受此影响还走上了戏曲专业之路……
然而,随着年龄的增长,再也没有现场看过一场戏曲。“没有时间”只是借口,更多的原因恐怕是戏曲已经被自己有意无意地抛弃,直到遇上了一位酷爱戏曲的才女同事“小妖”,从英雄义志士歌,聊到贵公子俏佳人,方才唤醒了久违的记忆碎片。后来又有幸当面聆听多位戏曲名家的教诲,更加深了对戏曲的了解以及对戏曲工作者的敬意,他们拥有一个共同而纯朴的梦想,那就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,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。
演悲欢离合,当代岂无前代事;观抑扬褒贬,座中常有剧中人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戏曲承载了太多的责任,上至帝王将相,下到贩夫走卒,多少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,都是源自戏曲的潜移默化。虚幻与现实,通过戏曲的形式,达成了奇妙的和谐,这就是戏曲无可比拟的魅力所在。
如今,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,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必要任务之一。趁着这次戏曲节,不妨买上一张票,走进剧场,在放松身心的同时,也为永不没的戏曲梦奉献一份微薄之力吧。 (旭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