尕寺加村村民抱着丰收的罗马生菜笑开颜。
合作社员工正在搬运蔬菜。本报记者 李庆玲 摄
本报记者 李庆玲
(资料图)
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,提到供港蔬菜种植,大家都会想到一个人——雷延余。雷延余是南门峡镇尕寺加村人,今年57岁,拥有15年的蔬菜种植经验。
从曾经普通的蔬菜种植农户,到如今南门峡镇供港蔬菜种植规模最大的致富带头人,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,带动了整个南门峡镇供港蔬菜产业的发展。
8月9日,记者来到南门峡镇,青山叠翠间,南门峡水库水光潋滟、一碧万顷,构成一幅生态宜居的绝美画卷,其中最美的,是山脚下丰收的田野。
“眼前这块地是合作社种的苦菊,那边收的是农户自己种的罗马生菜,最后都会送到合作社统一销售。”站在尕寺加村的田埂上,雷延余将一筐筐苦菊装上车。
南门峡镇平均海拔2800多米,大部分处在脑山地区,除了传统农作物种植,这里的村民何以走上特色蔬菜种植的道路?
“夏季气温低、昼夜温差大,不利于农作物生长,村民种植的小麦、油菜、马铃薯等作物产量不高。”在镇政府从事了20年农业相关工作的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吉占甲介绍,为了开辟新道路,镇党委决定搞特色经济作物试种。
2008年,南门峡镇西山根村引进荷兰豆种植技术,那年种下的近9公顷荷兰豆取得了大丰收。“从荷兰豆的试种中,我们看到南门峡镇种菜的前景,这几年,我们不断扩大全镇露地蔬菜的种植规模和品种,这些菜远销沿海城市,在助力农民增收的同时,也扩大了绿色有机蔬菜种植的知名度。”吉占甲说。
雷延余种植蔬菜是和西山根村始种荷兰豆同时起步的,不同的是,雷延余当年就种了大葱、娃娃菜、菜瓜等多个品种。
“白天收菜,半夜开车去互助、大通、西宁等地批发市场卖菜,虽然累,效益还不错,所以坚持下来了,还在2013年成立了互助光盛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。”雷延余笑着说。
在雷延余的合作社逐渐走上规模化种植之际,他遇到了自己开启供港蔬菜种植的合作伙伴——来自广东的蔬菜商曾志发。彼时,曾志发了解到青海有这样一个地方,种植的蔬菜品质特别好,特地前来考察。
看到这里纯净的生态环境后,曾志发决定与当地农户合作,签订蔬菜种植订购协议。雷延余介绍,签订的合同中,从种植蔬菜的品种、收购价格到蔬菜品质,以及种子、所用肥料和种植技术培训都做了详细的说明。
“好多菜听都没听说过,更别说见过、吃过了,第一年我联合村上的几个农户,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共种了4公顷的黄心苦菊、罗马生菜、紫叶生菜、红菜头等十多个品种。”雷延余回忆合作第一年时的心态。
好在6月份如约而至的丰收和运输车让他放下了心。那一年,雷延余自己种的1.67公顷蔬菜收入达到28万元。
种植供港蔬菜,价格稳定、不用担心销路,还有互助县蔬菜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前来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,有免费的有机肥、地膜等政策支持,不仅前景广阔,“钱”景更广阔。
从2020年开始,雷延余流转土地,不断扩大种植规模,同时带动农户一起种植。据介绍,今年,合作社蔬菜连片种植66.67公顷,带动蔬菜种植专业大户42户,预计年生产各类蔬菜达1万吨。
丰收致富的同时,合作社在蔬菜种植、采收、加工等各用工环节,还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60余人。
“我是隔壁村的,现在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,而且我自己家也从去年开始种了0.2公顷苦菊,家里的收入来源就多了。”来自却藏寺村的麻有梅说。
今年4月,通过东西部协作项目,一座容量达500吨的冷库在尕寺加村建成投用。在冷库门口,记者见到30多名妇女围坐几处,正在打包苦菊、罗马生菜等,几名男性员工将冷库里的蔬菜箱装到航空物流车上,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,现场一派繁忙。
繁忙的背后是南门峡镇供港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。
问及今后如何进一步扩大供港蔬菜种植优势,该镇副镇长朱昌德表示,供港蔬菜种植如今已成南门峡镇的支柱产业之一,如今全镇有8个合作社和120多户种植供港蔬菜,今后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,以供港蔬菜为引领,进一步扩大露地蔬菜种植规模,打造绿色有机高原冷凉蔬菜种植基地,推进全镇乡村振兴提质增速。
采访结束之际,雷延余将合作伙伴带给自己的来自香港的香烟分发给众人品鉴,记者问他以后想不想去香港转转,他腼腆地笑笑,没有回答。
“我父亲肯定想去,但他目前最大的想法,还是要带动更多人种供港蔬菜,等大家都富了,大家一起去香港旅游。”雷延余的女儿雷有月说。
《青海日报》(2023年08月14日 第2版:省内要闻)
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